2025年11月9日—18日,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项目高中科学项目在浙江师范大学举办。来自全国32个省市的50名高中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通用技术等教学骨干的科学教育“种子教师”齐聚于此,以政策为帆,以思维为桨,共同探索科学教育的“加法”之道。
项目由浙江师范大学堪萨斯大学联合教育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承办。项目负责人、浙江师范大学堪萨斯大学联合教育学院院长黄晓在开幕式中介绍了本次项目的背景、指向目标及整体设计,强调科学教师是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作为首次高中科学项目强调教师在研修中的跨学科能力、科学与工程实践能力等,学院整合各平台资源,通过专题报告、现场考察、小组研讨、会议交流等多元形式,助力参训者成为推动区域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领头雁”。

专题报告:从顶层设计到课堂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蔡苏深度解析了AI与AR如何重塑未来教学。蔡教授强调,AR将虚拟信息叠加于真实世界,凭借低硬件门槛和“虚实结合”特性,比VR更易落地课堂。其应用有具身认知等理论支撑,能让抽象知识变得直观可感。通过“蚂蚁掉落”物理模拟和“探索太阳系”英语课等生动案例,展示了AR如何创设沉浸式情境,激发学生深度学习。

重庆师范大学林长春教授深度解读《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他指出这是科学教育的“战略蓝图”,其核心在于构建一个从课程、教学到师资、评价的完整发展框架。他进一步解读“八大落实路径”,如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推广探究式教学等,促进科学教育政策转化为有效课堂实践。
东北师范大学于海波教授以“教育是知识遗忘后留下的思维方式”这一深刻洞见开场,强调科学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通过“鱼如何沉浮”等生活化案例,生动演绎了如何引导学生从现象走向本质,从记忆走向思考,进而提出的“爱生活、会发问,广阅读、深钻研,会思考、不唯上,多实践、多交流”可操作、可复制的思维教学“工具箱”。

广西师范大学郝琦蕾教授就项目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介绍,指出项目式学习(PBL)是以真实问题驱动学生深度探究的系统教学法,是培育核心素养的关键,进而提炼出“定核心、设情境、明路径、定成果、供支架”五步法,为高质量PBL设计提供清晰蓝图。通过“HIV防控”、“薄荷精油开发”到“平陆运河生态考察”等案例,提出需要从学科内深耕到跨学科融合。
首都师范大学丁邦平教授指出STEM仅为“大科学教育”的形态之一,是涵盖科学、技术、社会、伦理等多维度的融合体系,旨在培养具备大科学素养的创新人才。他强调需构建“政府-教育-企业-社会”协同生态,并通过剖析杭州余杭区、北京中关村一小等实验区校案例,分享了“科学副校长”、“一公里资源圈”等实践创举。

浙江师范大学正高级特级教师王燕红教授以“从实验创新到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为题,分享了其专业成长之路。从改进教材疑难实验起步,通过优化器材、搭建学生实践平台,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提炼出实验改进、生活热点等六个课程开发切入点,实现了跨学科融合。
浙江省教研室副主任周华松阐述了STEM教育在创新人才早期培育中的核心作用。他指出,面对国家战略需求与AI时代挑战,STEM教育作为跨学科融合的关键载体,是破解基础教育困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路径。他分享了浙江的成功实践,强调构建“国家+校本+社团+校外”四维课程体系,依托六大推进路径,形成了校内校外协同的育人格局。

陈秉初教授以“科学与科学本质教育”为题,从元认知层面引导学员重新审视科学教育的本源与使命。陈教授从国家战略、学术界乱象、基础教学误区及生活伪科学泛滥四个维度,阐述了重提“科学本质”的紧迫性。系统剖析了“知识本质观”与“探究本质观”的源流与分歧。
浙江省特级教师胡君亮以其40年教学实践,分享了“实验创新与科学思维培养”的智慧。他主张“从生活中来,到科学中去”,通过“人体导电”“吹气千斤顶”等经典案例,展示了如何将教学真问题转化为启迪思维的探究活动,强调“实验是思维的载体,而非表演”。进而结合自身成长,提出“虚心、踏实、坚持”是做好科学教育初心的重要方面。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评估部主任张丰博士系统回顾了浙江从高考改革到创客运动的教育探索历程,指出STEM与项目化学习(PBL)是教学改革的一体两面,是推动国家课程常态实施的关键路径。他详细拆解了PBL的核心要素,强调要以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性,以知识性工具和表现性评价提供支持与引导。针对当前部分学校“有实践浅学习”的问题,建议教师转变角色,优先设计学生活动,聚焦真实问题解决,从机制层面推动学习深度变革。
实地研学:探索未来教育新形态
学员赴义乌公学、金华一中等地考察,感受“项目化学习”与“智能助学”的校本实践。义乌公学以“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为核心理念,推动教师角色从“教研”转向“学研”,打造支持自主学习的“生态场”;聚焦学生有效学习;校园空间从“教室”升级为“学习场”,支持多样化自主学习。学校试点“平板+科大讯飞平台”智能助学模式,在优质班级中实现个性化学习探索,为因材施教提供技术支撑。此次参观展现了高端教育资源与教育理念深度融合的实践,引发对教育本质与技术赋能的深刻思考。
金华一中则通过课程革新与跨学科整合,实现“全人培养”目标。副校长陈怡介绍,学校立足“内涵式提升”,以传承丽泽书院文脉为基,推动从“历史名校”向“现代强校”跨越。通过革新课程体系、优化师资与治理机制,构建“质量+特色”发展模式,实现高考成绩全省领先与学科竞赛屡创佳绩的“全面卓越”。

中非携手:共筑科学教育合作新桥梁
浙江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团队成员骆康康和张飘洒围绕科学与工程实践,以特定的专题项目,将国培教师与非洲各国教师组队合作,通过提出问题,设计项目,开展实践等各环节,理解科学与工程实践的内涵、过程与评价,活动还以“月球车设计”为例,展示了完整教学流程。在实践工坊环节,中非教师混合组队,通过跨文化协作完成月球车制作,展现团队创造力。
本次的研修中,国培教师还参加了第三届中非科学教育对话会,见证与参与了智能时代STEM教育合作与发展的不同主题分享环节。

学员萃智:从“受训者”到“变革者”
在研讨与反思环节,黄晓教授分别提出了引导学员思考与反思的任务,如针对哪些部分内容给您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请结合本次研修主题,如跨学科教学、项目式学习、STEM 教育、科学与工程实践等,结合你原来的课程与教学实践,阐述您的理解与体会。 来自“国培班”的34位教师代表登台分享,他们结合培训所学与教学实践,在限时8分钟内迸发智慧火花。学员们围绕“科学教育做加法”,交流了项目化学习、引入本土文化、低成本实验等激发探究兴趣的实践;在“跨学科教学”方面,则展现了打破学科壁垒、重构课堂形态的多元探索。

“本次培训,如同一场及时雨,既让我们看清了前行的方向,也教会了我们走路的方法。”一位学员在感悟中写道。此次研修不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深刻重塑。他们将带着新的使命回归课堂,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科学思维的激发者、探究实践的引导者,真正成为科学教育改革的“催化剂”。
据悉,这是首次高中科学国培示范性实践探索,项目实施团队积极践行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指示精神,针对来自于全国32个省市的50名高中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通用技术等骨干教师,聚焦于跨学科设计与教学能力、科学与工程实践设计与实施能力等方面,充分利用现有平台(如STEM实验室、中非科学教育合作中心、大中小科学教育共同体、国家级教师教育实训中心等),引导他们在报告聆听中、在共同研讨中、在实地考察中、在反思深研中,促进跨学科素养的提升,在研修中更坚定他们在科学教育中的身份,是高中科学教育的先行者,更是践行者与传播者。

附件:
培养科学教育“领头雁”!“国培计划”高中科学项目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
擘画科学教育新未来:教育部“国培计划”高中科学项目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