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主办,“一带一路”国际科学教育协调委员会、浙江师范大学、南非西开普大学承办,浙江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堪萨斯大学联合教育学院、南非中文教师协会、南非Sakhikamva基金会协办的“一带一路”科学教师能力提升工作坊在南非西开普大学成功举办。
Sakhikamva基金会主席Fatima女士、西开普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武长虹教授、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秘书处张春英及来自南非当地大中小学的30余位教师和学生参加了本次工作坊,工作坊由浙江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研究院副教授张燕军、肖瑞博士开展。
Fatima女士指出,科学教育对于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作为科学教育基金会的一部分,其使命是在全球推广高质量的科学教育,激发年轻人对科学的兴趣。基金会将在以往项目基础上,深入推进各方合作,为下一代科学家创造更好的成长条件。
武长虹强调了国际教育交流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推动全球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指出该活动聚焦于南非科学教师的能力提升,这是推进科学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
活动中,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八位中学生代表展示了机器人大赛中的获奖作品,展现了青少年工程技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意识。
张燕军阐述了项目的背景及重要性,回顾了科学教育发展历程,强调科学教育对于培养下一代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至关重要,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工作坊具体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以循迹小车为主题,采用了科学与工程实践的环节来开展,从问题的提出到背后的科学原理、工程制作,在探究与实践引领教师认识循迹小车通过精密的传感器和编程,准确地沿着预定路径行驶这一过程,更能理解如何通过设计跨学科的主题开展科学与工程实践。
水火箭科技工作坊更是鲜活地应用了科学与工程实践。从水火箭设计理念、制作过程到遇到的技术挑战,及研修教师们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到团队合作完成水火箭的升级、升空,展示了团队制作与创新。
在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主办下,该活动将在南非与津巴布韦两个国家率先落实。活动内容由浙江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黄晓领衔的团队成员设计与实施,依据《科学与工程实践》丛书中的七个阶段设计,围绕循迹小车、水火箭等跨学科主题开展实践,助力南非科学教师能力提升。中心成员也将围绕动力小车、显微镜、机械手、纸桥、水火箭、自动浇花系统、寻迹小车七个主题在津巴布韦面向青少年和科学教师能力提升开展工作坊。这是深入贯彻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精神、落实《“一带一路”青少年科技创新伙伴计划》,深化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洲国家)科技人文交流合作,也是中国科学教育与数字教育实践走出去的积极探索。
科学与工程实践丛书
据悉,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研究院于2023年9月落户浙江师范大学,在推进中非科学教育与数字教育方面,于2023年12月成立了中非科学教育合作中心,并于2023年12月、2024年7月分别在浙江师范大学、坦桑尼亚达拉萨拉姆大学举办两届中非科学教育论坛,共商智能时代的中非科学教育。于2024年9月获批中非数字教育区域合作中心。
链接二: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研究院落户
链接三:中非科学教育合作中心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