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编说
与多所高校联合成立“融合育人协作体”,共建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创新科学教育实施路径,将“和美教育”理念融入科学课堂;学校主阵地配合区域科学教育资源,形成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合力……各地科学教育妙招频出,一起走进今天的“科学向未来”。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
特色科创教育培养未来人才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是八中科学教育的一大特色和名片,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立足学校的整体育人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助力可持续发展。在机制架构方面,学校坚持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学段贯通,融合育人;多元合作,联合培养。八中在系统培养学子创新思维的同时,立足学生成长的连续性、渐进性、全面性,积极实施跨学段、跨学科协同育人,与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22所高校联合成立了“融合育人协作体”,建立了“拔尖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基地”“博雅人才共育基地”等16个育人项目,与126所国内中学共建共享教育教学资源,与10个国家35所学校开展人才培养理念和创新策略交流,助推学生个性、全面、可持续发展。
特色培育课程体系,探索人才培养机制。八中坚持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创新人才培养与各学科日常教学相融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初步形成了八中创新人才培育课程体系,包含一体化课程、精修课程、卓越课程和“三创”课程等。学校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系统性思维和升阶性认知,发展学生思维力和学习力,为禀赋优异、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宽成长平台,课程坚持志趣导向、前沿导向、思维导向和项目导向。
自主优化资源平台,助力提升实践能力。为培厚八中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土壤,学校整合多方面资源,积极开展校园科普及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以科学普及——兴趣开发——重点培养三个层次开展。目前,学校已建有符合国家建设标准的功能齐全、现代化、标准化的实验室、科技活动等专业教室。
学校每年均投入资金建设和维护科技竞赛的专线服务器和评测网站,并邀请各行业专家学者走进八中校园开展科普讲座,同时组织科技竞赛教练员和学生到全国各地的科技竞赛强校进行交流学习,建立友好协作关系,全方位助力师生提升科创实践能力。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实验学校:
探索科学教育新路径,提高科学课堂质量
1. 创新科学教育做法,形成“崂山区实验学校1516科学教育实施路径”
“1”是指“智创未来,育和美创新少年”一大核心目标为引领。“5”是指深化“智创未来,育和美创新少年”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打造“高素质、全领域”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创建“智创未来,育和美创新少年”科学教育品牌;实施科学教育品牌“闪耀”行动;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筑基”行动五大领域。“16”是指围绕五大领域开展构建“九年贯通、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实施和美教学法,打造科学教育课堂新样态;完善科学素养评价体系;高质量配备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健全各领域科技辅导员队伍;分层分类培训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建立校外科学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科学教育研学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竞赛;成立科普讲师团;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科普讲座;开展科普超市课后服务;举办科技嘉年华亲子擂台赛;探索“智创未来”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实施拔尖创新人才筑基计划;实施“和美小**”人才培养工程十六项创新行动。
2. 打造“智创未来,育和美创新少年”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和科学类学科课堂提质量两大特色亮点
一是打造“智创未来,育和美创新少年”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崂山区实验学校将科学类学科国家和地校课程、科学类学科课后服务社团课程和科学类学科课外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打造“智创未来,育和美创新少年”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在开齐开足科学类国家课程的同时,在不同年级开设了人工智能、头脑奥赛、小小发明家等特色校本课程;开展STEM创客、无人机、机器人等社团课程。依托30余个校外科学实践基地,开发航空航天、海洋科技、智能创新、生物研究等校外科学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研学课程。
二是深入践行学校“和美教学法”,提升科学类学科课堂质量。通过“一说、二备、三推进、多评价”的实施策略,将说科学类学科学期课程纲要、组建科学类学科大单元、实施科学类课程大单元教学和科学素养综合评价结合起来,实现科学类学科教学的“研—教—学—评”一体化课程变革。在科学类课程大单元教学中,学科内突出“学结构·用结构”长程两段式教学,学科间开展跨学科教学。在课堂教学推进中,提炼不同科学类学科“四节十步”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同时,强化实验教学,借助信息技术赋能,建设VR、虚拟仿真实验室、科技活动中心,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引导学生深入开展实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深度思维,打造科学类学科课堂新样态。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
提升科学实践能力,赋能科学教育提质
近两年,厦门市海沧区对科学教育各项经费投入达2亿以上,制定并认真实施《海沧区“十四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高位引领区域科学教育提质。
大力夯实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海沧区不断深化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多名高层次科学教育人才。与华东理工大学缔结战略合作关系,开展中小学科学教师素养提升培训和未来科学家培养项目。区内各校均设有科学副校长及科技辅导员,科学教育相关学科教师和科技辅导员数达1537人,占全区教师总数的30.64%。
厦门海沧区第二实验小学学生于自然实验室开展自然科学研究活动
高标准建设区内科学教育空间。区内现有科学类功能教室318间,含新型科创空间、脑科学实验室等前沿科技教室,能满足各类学习探索的需求。2023年9月新投用两所小学:沧江科技小学与西园科技小学,定位为科学教育探索校,赋予学校科学教育创新使命,探索学校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
厦门海沧学子在厦门沧江研学营地开展航空模型制作活动
全方位搭建全员科学实践平台。海沧区致力于提升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常态化开展科技节、科普进校园等科学实践活动,课后服务开展科学教育类社团的学校达100%,区域内中小学建设“少年科学院”,全过程聚焦学生科学素养提升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精心打造厦门沧江研学营地,为海沧及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提供科学探究与体验服务,年服务学生数超10万人次。
厦门海沧区天心岛小学学生登上向阳红科考船参与科普研学活动
科学教育赋能优质均衡。2019年起,海沧区教育局投入专项经费,为区内14所薄弱学校开设人工智能校本课程,每期让近4000名学生享有人工智能普惠学习机会。与厦门大学、厦门理工等本土高校展开合作,开展“航天科创班”、“STEAM教育”等项目,借助高校资源赋能发展中学校科学教育提质。
来源:人民教育综合整理自重庆八中、崂山教育、青岛市崂山区实验学校、福建教育微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