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术活动在福州举办
时间: 2024-04-30 发布者: 文章来源: 科学教育研究中心 审核人: stem 浏览次数: 17

4月15日,作为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学术活动之一,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术活动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顺利召开,本次活动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浙江省教育厅主办,浙江师范大学、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物理教育与普及专业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国药励展承办,浙江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协办。中国科学院**、全国政协常委武向平,中国工程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周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邱利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浙江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马陆亭,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业务管理处处长章空尽,浙江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副处长林涛等出席本次会议。参加本次会议的还有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黄晓,陕西师范大学二级教授、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科学教育研究与教学中心执行主任裴新宁等来专家学者400余人,大会聚焦教育“双减”背景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学教育弘扬科学家精神等议题,共谋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大会分别由马陆亭、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李盛、浙江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特级正高王耀村、义乌公学总校长谢昱圣等主持。


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术活动

 会议伊始,张大良、邱利民、林涛等为本次活动致辞。

 

 

张大良致辞

     张大良在致辞中表示,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及“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迫切需要坚持扎根科学教育本土实践,着力聚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新路径。科学教育在未来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需要在三个方面迈向新高度。第一,注重数字技术赋能,塑造科学教育新优势。要优化数智教育空间资源的配置利用,融合创新教学场景,培养跨学科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塑造人工智能时代科学教育创新发展新优势。第二,注重多元协同发力,打造科学教育新生态。要打通社会力量参与科学教育的渠道,促成高等教育、社会组织、科技企业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优质资源结对关系,形成多元协同育人新体系。第三,注重系统服务优化,释放科学教育新潜力。通过基础性、前瞻性、针对性教育政策研究,科学教育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建设,及常态化的科学教育调研指导与青少年科学素质监测分析,全面部署科学教育的科学发展。

 

 

邱利民致辞

      邱利民在致辞中指出,浙江师范大学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教育强国的宗旨,立足国际科学教育与科普前沿,开拓科普传播路径,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开拓科学教育传播新方式。同时,聚焦浙江省科学教育特色,着力扩大科学教育深度与广度,开发STEM与科学课程资源,创设科普实践空间;积极整合优质科教资源,促进科学教育全辐射,形成跨专业化科学教育共同体,助力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林涛致辞

     林涛在致辞中表示,浙江省教育厅高度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把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课程、创新人才选育和家校社协同育人等三大体系作为工作目标。为此,我们需做好科学教育“加”“减”法,引领青少年编织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实现科学教育校内外“双向奔赴”,让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成为社会风尚;开辟科学教育数字化新赛道,做好优质科学教育资源的征集、集成、再加工和分配。

 

 

周玉作专题报告

      周玉以“借鉴先进经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结构的思考”为题作专题报告。在报告中列举了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先进经验,并分析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特点。他指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交叉融合培养是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人才培养的改革发展重要趋势。他强调,办大学首先是大学精神与文化建设,规模庞大与学科齐全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必有特征,特色项目和优势突出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有属性。最后他提到,我们需要通过多元文化互鉴互学来实现开放与包容的愿景,加快中国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

 

 

武向平作主旨报告

     武向平以“面向未来的青少年科学教育”为题做主旨报告。他指出,科学教育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作为整体的体系。他强调,我们可以从讲科学故事开始,来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好奇心与快乐感,锻炼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最终培养一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同时他指出,为了加快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科学家应该参与中小学科学类课程的标准制定和评估,并且要更多地支援西部、偏远地区的青少年科学教育事业。 

 

 

马陆亭作专题报告

      马陆亭以“以科学教育厚植探究意识、培育创新思维”为题,指出由于重大时代变迁、国际竞争加剧、智能数字空间的出现等变革决定了未来是创新的时代;他表示,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孩子的成长,教育既是科学,也是实践,还是经验、艺术;最后,他指出,科学教育重在拓展想象与思维,不应只强调单纯的记忆和背诵,留出必要的非固定性和丰富性才能确保科学教育以及学生成长环境的丰富多彩。

 

      黄晓作了“卓越创新型科学教师培养的20年浙江实践”报告,分别回应了卓越创新型科学教师培养的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做得怎么样四个问题。胡卫平针对“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方向与路径。裴新宁从当前科学教育的现实问题阐述了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新趋势,李祖超围绕科学家精神,阐述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的内容契合与实践路径,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王占军,浙江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秘书长杨英分别就“大中小学共同体建设与教师发展的十年探索”“科学活动现象的现状审思”作主题分享。

 

 

胡卫平作主题报告

 

黄晓作主题报告

 

裴新宁作主题报告

 

李祖超作主题报告

 

王占军作主题报告

 

杨英作主题报告

 

       本次论坛旨在深入探讨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科学思维培养、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师资队伍能力增强、课程内容创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以及科学教育与时代发展需求的深度融合等多个方面的主题。据悉,在为期两天的报告中,除了主论坛,大会还设有29个分论坛,共有300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主题展开热烈讨论。由浙江师范大学等承办的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术活动是高博会首次举办,旨在深入贯彻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精神,大会汇聚了科学院、工程院**,教育政策研究者、科学课程标准修订者、科学教育者、科学教育实践者、科技工作者等,充分展现了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开放视角与多元思维碰撞。大会的举办也反映了浙江师范大学在科学教育理论、实践、研究与科学教师培养的长期探索与创新。据悉,浙江师范大学立足于浙江省中小学科学课程的长期实践,已有本、硕科学教育专业培养科学教师25年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