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思维?在靠近科学、迈向科学研究的路上
时间: 2021-06-13 发布者: 文章来源: 科学教育研究中心 审核人: 浏览次数: 264

6月11日下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员蒋滢在我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幢111教室开展了一场题为“运气?思维?在靠近科学、迈向科学研究的路上”的讲座。参与讲座的有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教师,科学与技术教育、学科教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等专业的硕士生们。

讲座过程中

蒋滢研究员介绍了他从浙师大物理本科学习到中科大凝聚态材料学习、继而转向高分子物理与化学专业学习,获化学博士学位;从美国的博士后,到国内博士后,再到加拿大获得物理学科的博士学位的经历与过程。求学与工作历程中凸显了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词:(1)自信、自主与创新。结合浙师大物理系到中科大的学习经历,陈述了在学习中不断积累自信,坚信自己通过刻苦努力同样可以取得成绩。强调在博士学习过程中自主思考与创新的重要性,导师给的课题往往都是全新的、没有现成答案的科学问题,往往需要自主阅读文献,通过自我总结和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2)勤奋与求实。学习是一个长期回报,对所做的科学研究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蒋滢研究员在对比国内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在加拿大学习“热力学统计”课程为例,讲述在学习中的5次作业、每次5-6道问答题,往往需要花20-30小时的时间去解题的学习体验,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3)物理思维。蒋滢研究员强调在中科大学习的“自信”源于浙师大求学中的扎实知识基础,中科大从凝聚态材料转向高分子软物质材料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以及目前做的软物质体系中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在研究中课题方向的多次变换,是因为求学路上路遇许多贵人的“运气”,实际上更准确地表述了“物理思维”的重要性。他在回应学生的问题中,特别强调高校课程的学习不是为了一个短期回报,是在于培养科学思维与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可以迁移到对今后遇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4)学科教学知识。在回答学生们提出教师如何应对“竞争力”时,蒋滢研究员以当年教师授课时黑板中熟练写出满屏学生看不懂的知识引出:提出专业知识是很重要,但教师更需要一种对知识的总结和升华能力,能用朴素、易理解的语言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清晰表达出来的能力,即强调学科教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两个多小时将本科毕业后近20年漫漫求学的经历呈现出来,实际是一位青年学者从自身的专业成长畅谈了走近科学,投身科学研究的过程,从中离不开自我激励、坚持努力、锲而不舍,更是彰显了一种从事科学研究的执著精神与理性思维。

(与会人员合影)



  教师教育学院   

2021年6月13日